每个朋友在谈及青训时都在跟我说,你看人家日本,弹丸之地,青训搞得如火如荼,就人家那青训水平,咱中国再追多少年也追不上。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青训是一国足球的基础,搞好青训,一切就会顺理成章的好起来。
正是在他手下,日本足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青训体系,推出了日本足球训练教学大纲,并成功地将职业足球与校园足球有机结合。
但青训只是他为日本足球崛起所做的工作中的一项,他可绝对没有因为重视青训工作,就忽略其他工作。
川渊三郎是正经的球员出身,球员时期是日本国脚,退役后担任过国家队主教练,他经历过日本足球运动发展初期的辉煌,也同样伴着日本足球经历过至暗时刻。
1958年他成为日本国脚,1964年他代表日本队出战东京奥运会,并进入八强。
他们那一代球员为日本足球带来了最初的辉煌,但他们退役之后,日本足球也一步步走入了无间炼狱。
1988年,川渊三郎进入日本足协。多年后面对媒体采访时,他回忆起初入足协时的工作目标,是这么说的。
“当时人们对日本足球不抱希望了,因为我们太弱了。我想做的事情,就是能让人们对足球感兴趣。”
要让人们对足球重新感兴趣,光靠让孩子踢球,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当时日本足球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度远远达不到现在的高度,棒球才是那个时代日本青少年的最爱。
当然了,时至今日,棒球也依然风靡日本,这项在中国至今仍未能找到推广之路的运动,在日本却是仅次于相扑的第二大“国技”,棒球职业联赛在日本的历史可比足球联赛要久远的多。
在日本足协逐渐掌握了发言权之后,川渊三郎就开始了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工作。
但二十几年过去之后,J联赛如今的成熟度,却远远不是伪职业的中超所能比拟的。
对了,虽说J联赛成立之前,日本联赛并不算是正经的职业化联赛,但他们当时的国内比赛体制,和现在的中超也差不了太多。
中国足球职业化这么多年,俱乐部也依然是投资人企业的附属品,而日本的大多数球队在J联赛成立之前,就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在川渊三郎提出职业化的构想之后,他也一样被保守派过,职业化也曾经遇到过困境,经营压力也确实让川渊三郎有过犹豫。
有日本媒体近日报道,J联赛正在寻求新的改革,计划将原有的J联赛升级为日本超级联赛,最重要的是,升级后的日本超级联赛,将不会对外援名额做限制。
与此同时,在欧洲不断涌现的日本天才球员也证明,日本球员有能力在全球最顶级的联赛中立足。
日本球员不但已经不再惧怕竞争,甚至还享受竞争,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在竞争中获得好处。
如今,伊涅斯塔这样的大牌外援不再是J联赛的负担,反倒是日本球员进步的良师益友。
你看,大家同样用小三十年的时间来推进职业化,但我们那个国家队大于一切,全运会决定青训重视程度的伪职业联赛,跟J联赛压根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种差距,并不体现在成绩上的,而是体现在联赛整体水平和运营上,体现在联赛运营者的着眼点和视野上。
哦对了,还有个关于川渊三郎的题外话,可能会让我们对他这套运动发展理念的可复制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近几年,日本篮球运动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这背后,也有川渊三郎这位日本足球教父的手段。
在日本篮球最危急之时,退休多年的川渊三郎被请出山来,重组已经破碎的日本篮球运动版图。
川渊三郎出山之后,对日本篮球运动的整体环境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且迅速给出了改革方向,创造了新的B联赛。
国家队层面,川渊三郎大胆启用混血球员、留学生和归化球员,并依样画葫芦,像当年请日企通过赞助的方式将足球运动员送去欧洲一样,运用资本力量,将日本年轻篮球运动员送往美国接受训练。
还是那句话,没有一个好的联赛体系,足球、篮球这类运动就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也无法构建出完美的生态循环。
你要吸引孩子踢球,首先得让孩子喜欢上这项运动;然后,你还要让孩子的父母相信这项运动能够改变孩子甚至改变家庭的命运;最后,你必须要通过真正高水平的联赛,培养出优秀的球员和教练,并依托这些优秀的球员和教练,去完善整个运动的生态系统,让它实现一个高效的循环。
足球联赛的确有其公益性,也的确承担着提高一国足球水平的重要任务。但如果你仅仅把联赛视作一个公益性的为国家队服务的工具,而忽视它在整个足球运动生态系统里的作用,那最终,这个天生残缺的生态系统注定紊乱。
|